- · 《体育学刊》刊物宗旨[09/01]
- · 《体育学刊》征稿要求[09/01]
- · 《体育学刊》投稿方式[09/01]
- · 《体育学刊》数据库收录[09/01]
- · 《体育学刊》栏目设置[09/01]
中国体育电影述评时代变迁的影像关照(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而《大李、小李和老李》讲述了一个工厂在开展体育活动中发生的有趣故事。本片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群众体育的体育电影。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向二届人
而《大李、小李和老李》讲述了一个工厂在开展体育活动中发生的有趣故事。本片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群众体育的体育电影。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向二届人大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体育工作中,应当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逐步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3]这一报告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接下来新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社会生活极端困难。到1962年,由于采取了一些改良政策,社会状况有所改观。《大李、小李和老李》在此时的出现,便表达出了一些潜在的社会要求,既希望社会气氛能够宽松平和,也希望注重个人的身体健康。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这17年中,体育电影和其他电影一样,基本上都是以歌颂新时代、热爱工农兵为主题,这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稳定新生政权,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一切以政治观念为主导。电影作为政府强有力的宣传工具,其首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建立人民政权的合法性,必定会承载更多的政治教化功能。
到了“文革”十年,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强烈,甚至否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成就。除了八个“样板戏”和样板戏电影,以及几部“奉命之作”外,中国电影包括体育电影在内,几乎是一片空白,颗粒无收。“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里,电影界依然徘徊不前,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电影才逐渐步入正轨。
三、繁荣发展:新时期的体育电影(1979—2000)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一个新的转折点,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决策让中国体育事业重新得以迈步向前。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并在奥运会等国际重要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体育事业也开始了探索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在此背景下,新时期的体育电影呈现出了较为繁荣的景象。首先在影片数量上就有很大的提高,有将近30部体育故事片出品。此外,这个时期的体育电影质量大有提高,创作类型上呈现多样化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励志型。关注的是体育工作者(运动员或教练)在某一运动项目上遭遇挫折,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如《第三女神》(1982)、《一个女教练员的自述》(1983)等。第二类是思考型。以一个独特的视野来展现体育工作者的情感和生活,通过他们的命运来思考历史、社会以及人生,如《排球之花》(1980)、《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等。第三类是娱乐型。通过在体育框架里构建常规故事来挖掘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娱乐元素,如《球迷心窍》(1992)、《女帅男兵》(1999)等。
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开始脱离意识形态的束缚,逐渐向探讨个体生命意义转换。虽然大部分影片依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化痕迹,但是无论从内容思想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革新,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肯定和思考。由第四代导演张暖忻导演的《沙鸥》,便是新时期体育电影的典型代表。
《沙鸥》主要讲述了国家女排队员沙鸥在赛场和生活的失意中逐渐寻回自我并作为教练带领女排获得冠军的故事。影片不仅在电影语言的革新上有很大的突破,而且在主题内容上关注了生活矛盾和常人情感,探析了人内心的感情结构,诗意化地表现了人的温情。首先,本片实践了第四代导演普遍追求的“纪实美学”原则,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来展现时间和空间的完整和统一,采用实景拍摄来追求细节层面的真实,选用非职业演员来降低表演的人为痕迹,抛弃了传统的戏剧结构和叙述方式而采用片段式拼贴来追求生活的气氛与情绪,使得影片更贴近现实生活。其次,影片将主人公置于个人意识和集体荣誉的选择之间,通过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矛盾,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影片虽然表现出了沙鸥的时代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却没有放弃对个人存在的关注,个人的自我意识与庞大的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融会贯通。
在新时期里,电影领域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导演争相竞艺的繁荣局面,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纪实美学以及影像美学的探索,开创了电影新的格局。由此繁荣起来的体育电影,在整个电影创作关注个体意识的氛围下,由意识形态承载开始转向生命叙事,并为新世纪体育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多元融合:新世纪的体育电影(2000年至今)
文章来源:《体育学刊》 网址: http://www.tyxkzz.cn/qikandaodu/2021/0707/555.html